“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产量占全球50%以上,中国人平均蔬菜年占有量515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
“我卖菜30年了,今年的菜价可以说是涨得最多的一年。”一位卖菜摊贩告诉小巴。
这位卖菜摊贩在杭州余杭区南庄兜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待了四年多,但在她卖菜30年的经历里,今年菜价的涨幅之高,当属之最。 近半个月来,各地媒体纷纷报道了菜价上涨的消息。
上海的蔬菜,6月中旬时,1斤黄瓜卖1.8元,而到8月14日时已经翻了几倍,卖到6.3元;北京的蔬菜,小油菜从一斤2元变成6元;合肥的蔬菜,青茄子从一斤两元多涨到一斤五元。 与之类似的还有四川、山东等地的菜价,也在涨涨不休。 为了求证,小巴来到位于杭州城北的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的南庄兜农产品批发市场,了解当下的市场菜价情况,于是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南庄兜农产品批发市场
30年来蔬菜涨幅最高的一年 小巴来到南庄兜农产品批发市场时,已近中午,许多摊贩工作了快20小时,即将收摊。 该市场的大多数卖菜摊贩,营业时间一般在晚上6点至第二天的中午12点,晚上以批发客户为主,白天则以零售客户为主。 开头那位已经卖菜30多年的摊贩阿姨,在这个市场工作多年,面对的客群多是批发客户,对价格的感知也较为敏感。
她指着摊位上林林总总的十几样菜说:“从半个月前开始涨的,每样菜都在涨,而且是整个市场的每个摊位都在涨。” “之前生菜进价40元一箱,一箱20斤,现在65元一箱,相差了20多元。”她抱怨道,之前2元钱一斤的生菜涨到了3.25元,平均一斤涨了一半多。
她的摊位中,最近批发价涨幅较大的,多以黄瓜、番茄和一些绿叶菜为主,其中尤以黄瓜的涨势最为惊人。 她记得涨价前,黄瓜一斤只要1.5元,前几天直接涨到一斤8元,翻了5倍不止。她说:“疫情的时候(涨价幅度)都没这厉害。疫情的时候黄瓜也才 5、6元钱一斤。” 市场中其他摊贩的回答也大致类似:“韭菜是1.5元、2元一斤,韭菜都卖4元、5元一斤,翻了两三倍。” 根据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下称“信息系统”)的监测数据,摊贩的说法离统计数据也基本一致,该市场多种蔬菜的价格都在7月份出现了暴涨。
来源: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南庄兜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涉及蔬菜供应的三大市场之一,另外两个市场分别是杭州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和良渚蔬菜批发市场。 这三个市场与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的另外6个市场,共同组成了杭城的“菜篮子”和“米袋子”。这几个市场的菜价数据,基本能反映杭州的菜价水平。
从陡峭的价格曲线可以看到,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杭州人民面临的菜价压力有多高。 菜价的上涨也并不局限于杭州一地。
据市场的摊贩表示,他们几处摊位进的菜都是外地菜,因为供应短缺,带动了菜价上涨。 农业农村部批发市场价格月度分析报告也显示,7月份全国蔬菜批发均价为3.82元/公斤,环比涨16.9%,同比涨3.9%。
其中,黄瓜涨幅排在首位,为69%,其次是大葱、菠菜、菜花和油菜,涨幅分别为45.5%、34.3%、30.6%和27.6%。 近一周以来,“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也一直呈上涨趋势。
蔬菜涨价中的四个现象 对于这次历史级的菜价上涨,摊贩们分析认为,是“南旱北涝”造成的。 小巴查询数据后发现,按2023年的统计看,山东、河南、湖南、四川、陕西、安徽等地的蔬菜,产量合计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38.6%,但今年7月份,全国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多。 分地区看,7月份山东、河南、四川等地都出现了暴雨和大暴雨,遭受了较大的洪涝影响;湖南、安徽等地也出现强降雨和雷暴等对流天气,黄淮等地都发生过旱涝急转。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晶表示,以往夏季高温多雨本就不利于蔬菜生长,七、八月份处于蔬菜生产供应的“夏淡”期,两方面因素叠加,才造成了今年历史级的菜价上涨。
在这次菜价上涨的浪潮中,小巴还发现了四个现象。
第一,天气拉升了CPI。 菜价的上涨很大程度是由今年的极端恶劣天气引起,高温多雨导致蔬菜生长青黄不接,供应紧张,推高菜价,进而带动了通胀。 7月份的CPI同比和环比均上涨0.5%,其中食品上涨影响CPI涨0.21个百分点,而食品中,鲜菜影响最大,同比上涨9.3%;除此之外,运输成本也有增加,7月零担重货指数较前月提升1.1%。
第二,蔬菜的替代效应。 价格上涨的蔬菜中,黄瓜、大葱、菠菜等蔬菜涨幅较大,所以消费者在买菜时,会本能地选择其他价格更便宜、价格上涨幅度较小的蔬菜,需求增大的情况下,间接带动了这些蔬菜的价格上涨。 某种程度上,这也造成了这次蔬菜市场中菜价涨幅大、上涨范围广的现象。 第三,菜价涨了,菜贩子却不赚钱。 一位摊贩告诉小巴,以往他们批发价把菜收来,一斤平均加价0.2元、0.3元卖出,但今年菜价涨得如此大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和老客户的关系,彼此分担压力,他们也只能压低利润,一斤可能仅赚一毛多甚至不赚钱。
南兜庄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一位摊贩
第四,菜价被“老龄化”影响了。 安邦智库创始人陈功认为,蔬菜价格暴涨除了天气因素,还有老龄化加重导致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不足、人力成本过高的因素。 虽然蔬菜生产的机械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蔬菜的种植、采摘、分拣等不少环节仍然需要大量人工。
2022年三大主粮生产的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为32.90%,平均人工成本从137.66元/亩上涨到163.01元/亩,劳动日工价和雇工工价年均增长超10%。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产量占全球50%以上,中国人平均蔬菜年占有量515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 因此,如何应对菜价上涨问题,也关乎一国民生之根本。
如何应对?未来走势?短期来看,许多地方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减少蔬菜供应紧缺的风险。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蔬菜办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本市基地会抓紧抢种一批耐高温的速生蔬菜(鸡毛菜、米苋等),对夏季种植绿叶菜进行种植补贴和蔬菜保险兜底,商务部门将进行外省市客菜调运。 而杭州的“菜篮子”,除了由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供应,还有商超、电商平台和小型农贸市场等构成,后三者虽然不如前者量大,但也可以缓解部分菜价上涨势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孔繁涛认为,当前蔬菜价格上涨仍然属于季节性的、区域性的、阶段性的,尤其是特定品种的短期波动较大。
鉴于蔬菜品种间较强的替代性,以及速生蔬菜种植市场迅速反馈,尤其是蔬菜在田面积基数的有力支撑,蔬菜市场总体供给是有保障的、价格上行空间不大。随着天气转凉,蔬菜市场价格预计约在9月初将会进入下行通道。
育苗企业的工人在浇灌蔬菜秧苗
卓创资讯果蔬分析师贺坦也表示,预计8月下旬降雨会逐步减少,蔬菜的生长、采摘和运输将逐步恢复,蔬菜价格将逐步呈现回落态势。 长期来看,稳住菜价的根本,还是得依靠“菜篮子”工程。 该项工程在1988年首次由原农业部提出,京、津、沪三大城市建设肉、禽、蛋、奶生产基地获得成功后,全国各地开始分批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
工程上马前五年,全国就建成了2000多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及8万多个城乡集贸市场。 在网易、新浪、搜狐都还没诞生的1996年,国家将各大“菜篮子”产品批发市场的价格信息联网,建成了一直运营至今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彻底打破田间地头到菜市场的信息差。 后来“南菜北运”“西菜东运”等工程的上马,也让曾经黄瓜比猪肉贵的现象成为过去。 如今,中国的蔬菜,已经没有在大的周期内出现过供应问题。
“菜篮子”工程的出现,使得中国的“菜园子”分列在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四川、湖北、湖南、广西、广东、贵州等诸多省份。 河南的规模化蔬菜基地的蔬菜,大量供应北京、天津等地;江苏的蔬菜则输送到整个长三角;云南、宁夏、甘肃、海南等地的反季节蔬菜基地,生产全国范围的反季节蔬菜,生产的菜心、鲜食玉米主要供应粤港澳大湾区。
如若不是今年罕见的大范围的极端天气波及了诸多省份,菜价大概率也是处于稳定的。 中国已经建立了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优势区域、长江流域冬春蔬菜优势区域、云贵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区域等六大蔬菜产区,每个季节都至少有3个产区能够生产蔬菜,以此满足全国的蔬菜需求。 30多年里,中国的人均蔬菜占有量由170公斤上升到500多公斤,翻了三倍。
有如此大面积、稳定的蔬菜供应,旦夕间的蔬菜涨跌波动,已经不太能威胁到普通人的“蔬菜自由”了。
文 / 巴九灵